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體育場館已不再是憑借紙張的門票進出,取而代之的IC卡和RFID卡。門禁一卡通的應用不僅是體育城門禁系統的升級表現,同時也為體育場安防增添了一道更加牢固的安全防線。體育場館短時間內的大量人員進出,使得場館內外的環境變得非常復雜,從而大大增加了安全系統操作的復雜性,因此如何防止不法分子的進入成為其安全防范的首要措施,作為體育場館第一道防線,門禁首當其沖。
“現在的門禁系統融入了很多物聯網的技術,應用場合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體育館現在大都使用電子式門票,可以刷電子門票過安檢;RFID技術現在也被用于身份識別上,通過將RFID標簽集成于門票或其它介質上,對相關人員進行身份識別。”海康威視常偉在采訪中介紹道。而與其搭檔把守頭關的正是人臉識別系統。
據了解,根據人體生理特征的不同,目前已經有指紋識別、虹膜識別、面相識別、掌紋識別、聲紋識別、靜脈識別、腦波識別等各種不同的識別方法。而在體育場館安防體系中,以人臉識別技術為核心的人臉識別系統,因具有不可復制、采集方便、不需要被拍者的配合而深受歡迎。
人臉識別系統主要應用于場館出入口,用于輔助身份識別系統的工作。而其主要工作原理是透過“黑名單”面形檢索比對系統,將監控錄像中的人物面形和數據庫內的面形數據進行比對,一旦出現不受歡迎或通緝名單上的人物,系統便即刻自動發出警示以采取行動,特別適用于高危險人物的察覺和控制。對于人流量巨大且出入人員身份不確定的大型會場而言,這樣的系統可以非常有效地對進出人員進行管理,從而提高整個會場的安全反恐等級。
人臉識別在門禁領域的小試牛刀,很快引出了“生物識別證卡”的概念。據稱,使用生物識別證卡,將人員的生物識別信息存儲在電子證件中隨身攜帶,比對時是將系統采集的信息與證件中原先存儲的生物特征進行比對,這樣既有效地保護了個人隱私,又可以降低系統的整體造價。而早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掌形儀即作為教練員、運動員等人員的管理,在運動場館、奧運村等多個地點使用。
透過目前發展趨勢來看,伴隨生物識別技術日漸熟稔和場館安全監管要求的提高,未來在世界杯、奧運會一類的大型賽事中,門票實名制的施行并非遙不可及。一旦實現了門票實名制,生物識別技術極有可能被用于所有觀眾的入場管理中。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