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安防產品在我國的應用,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的故宮博物館防盜報警系統,隨后同類場所亦開始陸續引入此系統,但當時的國人普遍沒有安防這一概念,不僅缺少本土生產廠家,更沒有相應法規條例的規范。故此初級產品雖已開始進行應用,但還無所謂安防行業,更沒有安防制造業一說。
進入70年代,與安防緊密相關的技術飛躍發展,如CCD傳感器技術獲得突破性進展,同時借改革開放大潮之力,各行各業如萬馬脫韁飛速發展,國內諸如銀行、政府部門、軍隊等高等級安全要求防范場所對安防產品的需求開始激增。內在需求與外在條件的共同作用下,以視頻監控系統為代表的全球安防產品開始進入我國市場。雖然此階段的安防產品與應用場合都很高端,但行業標準及規范仍是空缺,且主要通過代理的方式由國外引進銷售。值得欣喜的是,行業因為與日俱增的市場需求終于有了生發的土壤。
如同我國其他所有的制造業,從最初的國外高端產品代理銷售,到之后的貼牌“生產”,再到后來的仿制、自制……安防產品在登陸我國后亦被烙刻上深深的“中國”印記。結合資料與業界人士的看法,可把我國安防制造的發展歷程大致歸納為三個階段。
“星火”初燃
1979年,公安部“全國刑事技術預防專業工作會議”在石家莊召開,會議正式提出“安全技術防范”的概念,標志著安全技術防范管理工作的開始,也成為安防行業公認的誕生標志。隨后,政策規范的屢屢出擊驅動了安防行業的快速發展,80年代后期,國家有關部門陸續制定了一系列安防技術標準。在1987年12月,經國家標準局批準,成立了全國安全防范報警系統標準化委員會(SAC/TC100),并于1992年底,完成11項國家標準,7項行業標準。
從這些具體概念與標準的逐步確定與細化的過程中,可看出我國安防制造業從無到有的過程,與由弱到強的可能。期間北京天安門電視監控工程與北京亞運會等大型項目的啟動,更為安防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東方網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馮程笑稱此時期為“拿來主義”并進一步說明道:“此階段國外高端安防產品進入我國高端應用場所,市場利潤大,但基本沒有能自主生產的本土企業。令人欣喜的是,在高昂利潤與市場需求的催生下,產業由代理商推動而主動進入到萌發狀態。”
1996年的全國首屆“國際社會公共安全產品博覽會”共吸引了來自國內外300多家廠商的參展,標志了中國安防市場的形成。此時的安防企業多為國有科研單位、軍工企業、外資、中外合資企業以及少數民營企業,代表企業有公安部一所及下屬企業,國營亞光電共總廠等,同時民營企業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作為耗時最長與發展最為緩慢的時期,此階段還可以95年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1995年之前:受國內需求的刺激,開始大量經由香港進口國外高端、軍工級產品。此后逐漸發展為簡單貼牌,引進原件組裝等初級“生產”形式。并在末期吸引一批身懷技術的有志者,于是開始出現低端自主產品,亦即安防制造業發展大環境開始形成;
·1995至1999年:我國制造企業初步具有一定的自主研發能力,這一時期涌現出來的廠商主要集中在深圳、廈門、廣州、珠海、杭州、上海等少數城市。
但依然由國外品牌和代理經銷商主導市場,本土生產制造商的規模小,影響力十分有限,并依然以模仿為主。
“東風”助“燎原”
伴隨著第五次產業革命的浪潮,工業企業在邁向自動化機械化的同時,醞釀出更大的安防市場。與此同時,公安部加重了技防立法、安防產品管理以及課題研究、試點與實施等相關工作的實施力度。并于1999年12月召開的“全國公安技防工作會議”上總結了十多年來的技防經驗,進一步促進了安防行業的規范化。
2002年,入侵報警探測器正式列入3c目錄,開始了首類安防產品認證,標志著安防產品管理逐步從政府行政審批向認證制度過渡。隨著芯片技術、視頻壓縮標準、硬盤存儲容量等基礎技術及標準的成熟,基于數字視頻壓縮編碼技術的硬盤錄像機開始出現,電視技術與計算機技術開始融合,令安防監控行業有了革命性發展。
在這個時期,安防制造業進入穩步多樣化發展階段,更多社會資本開始介入市場并活躍了市場氣氛。一些代理商利用自身的渠道優勢以及多年積累、學習到的經驗,開始自己建廠制造,成功轉型為生產制造商。同時我國企業普遍認識到研發的重要性,有實力的廠商開始加重對技術產品研發的投入,一部分實力企業亦進行代工生產。
“我國企業開始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也開始出現自主品牌,廠商開始重視廣告效應,并在增加廣告投入之余相應的更為注重營銷策略,旨在創建有號召力的自主品牌。”浙江紅蘋果電子有限公司市場總監胡利軍概括道,“但是大多還是從對國外產品的模仿開始,有些企業甚至會通過種種手段在品牌上冒充國外廠家。這階段國內消費者對安防行業還很陌生,無法識別產品的好壞,也無法從品牌名稱上分辨具體產品是否為國產。”
不同于第一階段是因利潤的存在而主動形成產業,此階段則主要因市場的巨大需求而被動前行,并在這種被動成長中逐漸形成規范化的行業。同時,一些其他行業的企業利用自己的相關技術優勢進入安防領域,誕生了一批技術、研發型企業。這一時期(2001年左右)涌現出來的廠商主要集中在深圳、杭州、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初步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地區”三大產業集群區域。
向“創造”騰飛
21世紀中期至今,經過前期的積累與推廣,安防產品逐漸為國人熟知,特別是“國家應急系統”、“平安城市”等重大項目,加之奧運會、亞運會、世博會等大型國際活動的啟動與舉行,為安防的發展帶去了強勁的活力。據近幾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安防行業平均以15%-30%的年增長率在迅速發展。同時我國安防產品在國外中低端市場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中以DVR為代表的部分安防產品更已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
中控門禁事業部總監葉勝認為:“此階段安防制造業進入爆發式增長時期,行業內的企業不論是否具有技術,紛紛投入產品制造。所有相關數據保持快速增長,與此同時,因為價格戰進入白熱化,所以技術雖隨時間有了大幅提高,但某些走低端路線的產品質量受成本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滑。”
此外,科學創新水平取得較快發展,安防電子產品從單一的模擬快速向數字化、集成化、網絡化、智能化過渡,安防系統整體解決方案的概念被提出。
同時安防與IT、家電、電信等行業的交融發展進一步加深,由此“大安防”的市場格局逐漸形成。
而藍色星際、亞安、大華、??低暤戎攸c企業接連成功上市,標志著安防企業開始進入資本市場,開始有能力運用資本力量實現企業的加速擴展和產品技術的升級。市場也更加重視品牌與自有技術的價值,有實力的企業紛紛開始進行自主研發,但可以預見需要一個較長的發展周期。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