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您已進入監控小區”,如今,在很多住宅小區的門口,都有這樣一個提示牌,讓住戶感覺心安,給偷盜者以威懾。但是,在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裝上這些監控后,我們的生活就真的安全嗎?近日,記者走訪省城多個小區發現,監控設備不盡如人意:許多老舊小區壓根就從未安裝過,有的小區雖安有監控,卻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小區攝像頭成了“睜眼瞎”
到處監控 安防嘗到甜頭
現在,省城多數小區都安裝了攝像頭。在陽光小區,20余座樓宇之間2000余戶居民周圍,安裝著120多個監控攝像頭。這120多個攝像頭存在于每一座樓宇的主樓道內每條主干道上小區的每個進出口。無論平日在意與否,這120多個攝像頭的存在著實給了小區業主們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感。當剛踏進小區的人看到門口“您已經進入監控區域”的時候,就已經被告知這里存在監控攝像頭的事實,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將可能被記錄下來。“有不少業主跑來要求調出某時段的監控錄像看,無非當家里丟了東西的時候,監控的現實作用才能體現。雖然不經常,但這攝像頭確實起了不小的作用。”監控室的趙師傅與另外兩名保安,保證監控室24小時有人值班。
雖然120多個監控攝像頭遍布整個小區,但這并不意味著小區就是安全的,更多的時候還是需要人的配合。“即使小區再多上三倍的攝像頭,監控攝像還是存在死角。攝像頭的監控范圍就那么大,不可能一直來回搖動。”監控攝像頭是死的,人是活的。更多的時候,攝像頭監控不到的小區死角需要保安前去巡邏,兩者相互配合,保障效果才是最佳。監控攝像頭在一定程度上講,其拍攝的意義遠遠不只是局限在監控偷抓等影響小區治安的亂現象上,更多的是給居民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
而在雙塔寺街的中正悅灣小區,60余個監控攝像頭作為開發商建房時候的配套設施,安插在十幾座居民樓周圍,實施的也是24小時不間斷監控。監控室是一個小區最重要的地方,說它是小區的心臟一點都不為過,也許平日你根本不在意它的存在,但是等你真正需要它幫助的時候,你就會盼望你丟東西的那一刻,監控肯定會拍下來誰偷走的吧?
在記者走訪的12個小區中,多是近幾年落成的,其中11個小區安裝了攝像頭,比例較高。在一些面積大的小區,甚至安裝了上百個攝像頭。不難看出,監控攝像頭對小區的保護作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攝像頭下 電動車咋沒了
“我的電動車前幾天在攝像頭下被盜了,本以為報案后民警至少能看到小偷的樣子,幫我找回車子。哪知我和民警到小區查看監控錄像時才知道,攝像頭已經壞了一段時間。不少居民都不知道,所以大家還是很放心地將車子放在了攝像頭下面。”家住東太堡住宅小區的王女士向記者反映,她的電動車放在樓下不到半小時就被偷了,報案后派出所民警準備調取監控錄像時,發現攝像頭早已壞了!
王女士說,當天她兒子騎著電動車回家拿東西,誰知不到半個小時電動車就沒了,只剩下一把被砸壞的鎖。考慮到被盜時間很短,附近又有攝像頭,王女士趕緊報警希望能找到車子。誰知報警后才知道,安裝在自家門口的攝像頭已發生故障,根本不能記錄當時被盜的情景,這讓王女士很氣憤。
記者在王女士所住的樓前看到,攝像頭下面依然停著不少電動車。當記者詢問車子放在樓外是否安全時,一位居民告訴記者,因為有攝像頭,他覺得放在這里要安全許多。
記者隨后來到該小區物業樓上的監控室,只見操作室內12臺監控器中的5臺都處于關閉狀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去年8月份左右,因為雷雨天氣,小區里的部分監控出現了故障,無法正常使用。針對攝像頭為何不維修的疑問,物業工作人員表示,小區里的所有監控設施都是在售房初期開發商統一裝置的,但隨著攝像頭的使用年限逐漸超出廠方承諾的保修期,其維護費用也成了小區物業相當部分的成本輸出。因為承受不了越來越多的維護費用,攝像頭成了真真正正的“擺設”。物業人員告訴記者:“小區居民財產被盜案件頻發,目前開發商與業主委員會正在就重新安裝監控設施進行協商。”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大部分小區的監控系統在運行初期都能發揮作用,但是在使用2至3年后,設備老化,出現故障,有些沒能及時維護,有些是維護經費跟不上,造成無法正常使用。雙塔寺街某小區物業管理監控設備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小區2005年就安裝了攝像頭,但2008年開始陸續出現老化跡象,系統主機無法運行,攝像頭的搖桿無法擺動,只能攝像,不能錄,實際上已經癱瘓,就在去年夏天,才經過一次全面維修,但不到半年又不好使了。
老舊小區 鮮見技防設備
位于朝陽街的鐵路小區,入住時間為上世紀90年代,住戶大多是年歲偏大的老人。小區一名門衛說,大家的生活普遍不太富裕,別說是物業費,有些住戶就連每個月的水電費都無法按時繳納。該門衛表示,該小區有4個人負責安保工作,“白天晚上各有2人輪流值班,24小時都有人對小區的各個角落進行巡邏,加上住戶多是原單位的職工,互相認識,雖然距火車站這么近,但小區的治安一直都不錯,我們和住戶都很欣慰。”
記者走訪后發現,上世紀90年代之前的住宅小區大部分都沒有安裝攝像監控裝置,而是以門房傳達室居多。
位于王村南街的某單位宿舍,住著140余戶居民,宿舍院門口的傳達室管理員老馮,是院里的保安兼車輛指揮員兼清潔工兼送報員。老馮告訴記者,他值守這個小區的傳達室工作已經有7年了,平日里也沒什么事,主要是早晚開門鎖門,疏導車輛進出,打掃院里的衛生,至于對外來陌生人的盤問,老馮說:“誰家沒有個親戚朋友,人家來串門,我上去盤問也不合適。”老馮說,小區的治安并不太好,丟自行車電動車是常有的事,但對于一個身兼數職的老人,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同樣,位于東崗路的一單位宿舍也沒有攝像監控裝置。傳達室的張師傅告訴記者,由于小區里住的都是一個單位的職工,所以大家都認識,有些是租住的,但租房前,都需要到傳達室登記備案。“平日就是我和老伴在這里值守,如果有生人進入,我們會上前盤問,看看他要去哪棟樓哪個單元找誰,如果能對得上號,我們就讓他進去;如果對不上,我就讓他打電話聯系,確認后才準許進入。”然而,張師傅和老伴值班時,總有打盹的時候,一旦疏忽,就可能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因此,張師傅也希望,如果住戶共同出資,在小區里裝上攝像頭,相信小區里的治安情況會更好。
物業制度 硬件只是一部分
面對小區攝像頭的頻頻“罷工”,物業很無奈,業主很憂心。如何給予業主們充足的安全感?顯然,光靠一些硬性的攝像頭監控肯定是不夠的。
家住塢城路某小區的喬女士是一位單身媽媽,因為小區經常失竊,所以即便自家住在5樓,還是安裝了一圈鋼筋防護欄。“小區安防靠不住,還是靠自己放心。”喬女士表示,居民區攝像頭與路上的電子眼類似,但靈敏度和效果卻有天壤之別。她因此呼吁:能否讓居民小區攝像頭與警方治安聯防系統接軌?
據太原市公安部門的民警介紹,攝像頭等監控設備可以有兩個作用,一是震懾作用,讓犯罪分子從心理上產生畏懼;另外一個作用就是提取證據,當一些案件發生后,可以通過監控錄像等設備提取相關證據。“很多業主對這種所謂無所不能的高科技產生了潛意識的依賴,卻忽略了這種硬件安全保障的背后,其實更需要我們人的操作和管理。”民警同時提醒:無論小區里是否裝有攝像頭,小區的安防工作都會存在“盲點”,只能靠加強小區內部的巡邏來保障小區安全。因此,除了健全物業制度,如何管好小區的監控“盲點”,才是小區管理方必須動腦筋解決的問題。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