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第11屆“國際公共安全防范產品展覽會”在濟南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參展企業超過500家,展位設置超過1100個,規模、檔次和國際化水平均超過歷屆,種類繁多的監控設備更是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主辦方認為,正是社會公眾安全防范意識的不斷提高,才催生了如此巨大的安防商機。而與此同時,人們也不禁疑惑:監控探頭密布全城的今天,個人隱私究竟該如何保護?
智能手機實現實時監控
在展會現場,各大廠家的安防產品紛紛亮相,攝像頭、保險箱、門禁系統一應俱全。其中,尤以攝像頭的種類和展位最多。各式各樣的攝像頭,清晰地記錄著展廳內各個角落的狀況。
了解到,在現有3G移動通信技術條件下,在家中安裝攝像頭,通過智能手機實現實時監控,已經可以輕松實現。
在展會上,一家移動互聯網視頻監控服務商告訴記者,居民只要在家里安裝具有無線傳輸功能的攝像頭,配備支持安卓系統、蘋果系統的智能手機,并在手機上安裝相應軟件,就可以在其他地方實時監控家中情況。“在無線網絡允許時,只需撥打一個特定號碼,家中攝像機的實時監控錄像就能立刻傳到手機上。”
隨著監控設備從警用向民用過渡,攝像頭已經逐步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記者從展會上了解到,一套普通的攝像監控方案,花費不足2000元。一臺4路錄像機約600元,一個1000G的硬盤約400元,一臺紅外攝像機大約300元,顯示器可用電腦顯示器代替,加上線路、安裝等費用,1700余元就能搞定。
逾13萬攝像頭監控泉城
據濟南市公安局治安支隊技防辦主任潘江東介紹,濟南市現有攝像頭數量超過13萬,主要分布在主次交通干道以及銀行、商場、醫院、學校等重點區域。其中,由市政府、區政府、公安等政府部門官方安裝的不足5000個,其余則多由單位、商戶或個人自行安裝。
這13萬多攝像頭,構成了龐大的視頻監控體系,編織構成了疏而不漏的“天網”,看守著省城交通要道、公交車以及企事業單位、學校等重點區域,“對于群眾安全是一種保障,也為公安機關破案提供了依據”。
潘江東表示,濟南警方將繼續延伸技術防范的監控范圍。到2012年底,濟南警方在道路、廣場等公共部位的攝像頭,將由近5000個提高到8000個左右,主要是加大對開放式小區、背街小巷等“群眾感覺不安全的地方”的監控力度。
此外,攝像監控范圍還將由市區向農村延伸,解決村居的安全監控問題。目前,平陰縣400多個村莊都已經安裝攝像頭。到今年9月,章丘市900多個村莊也將完成攝像頭安裝工程。“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較多,加強安全、技術防范非常有必要。”潘江東表示。
隱私保護存在立法真空
無處不在的攝像頭,在織起安全“天網”的同時,也將個人時刻置于“電子眼”監控之下。隨著監控設備從警用向民用過渡,一些居民為了防止樓下物品被盜或者監控自家車位,也在窗外安裝起了攝像頭。私裝攝像頭,在給自家財產帶來安全保障的同時,也讓一些鄰居感覺到“被窺視”的別扭。“天眼”密布,個人隱私該如何保護?
了解到,目前購買和安裝攝像監控設備并不需要審批,且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完整的關于公共場所視頻監控的法律法規,監控攝像頭的安裝、管理仍然處在無法可依的狀態。但是個別原則性的條款已經開始付諸實施,例如,2009年開始實行的《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理程序規定》明確要求,固定式的交通監控設備的安裝地點應當向社會公布。
對于私裝攝像頭,潘江東表示,在現有法律條件下,個人可以根據需要自由選擇監控設備進行安裝,但“根本出發點必須是為了個人安全,而不是監控他人,別有用心的安裝是不允許的”。尤其是在樓道、小區門口等公共區域安裝攝像頭,要注意避免產生鄰里糾紛,因為有可能會“侵犯他人隱私”。
對此,山東眾成仁和律師事務所律師周家魁認為,高風險公共場所可以安裝攝像頭,但必須公開化,應該明確標示“您已進入圖像監控范圍”等。公民私裝攝像頭只能指向公共區域,不能指向公民的個人空間,即“可以指向馬路、街區,但不能對準某戶人家”。
律師同時提醒,公民對公共空間里安裝的攝像頭應該坦然對待,注意主動保護個人隱私。在公共攝像頭監控范圍內做出暴露個人隱私的行為,是對個人隱私權的一種放棄,例如,“在大馬路上衣著暴露,那是你自己放棄了隱私權”。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