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security defense & alarm association 愛建網">
“通過應用物聯網技術,當農民朋友拿到一包農資商品(如化肥),到觸摸屏上一掃描,就可以了解這包化肥的真偽、從生產到流通的全過程信息以及怎么科學使用、用量多少等科技服務信息;通過應用物聯網技術,農資經營企業可對所有經營商品準確識別、定位、追蹤、監控,實現智能農資物流調度和農資倉儲自動規劃等……”這是記者5月30日從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和中國科學院聯合舉辦的農資物聯網技術成果匯報會上了解到的。
據介紹,供銷總社和中國科學院從2011年9月22日簽訂《共同建設農資現代經營服務網絡體系戰略合作協議》以來,雙方著力推進先進技術與傳統行業的優勢融合步伐。供銷系統目前已率先應用物聯網技術,加快農資現代經營服務網絡體系建設,而此次匯報會上的諸多技術成果未來也將被廣泛應用到我國農資行業中去。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成員、理事會副主任、中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會長顧國新出席此次會議。中國科學院高科技局局長王越超主持會議,供銷總社常務理事、農資局局長、中國農資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楊建平代表雙方發表講話。來自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中國氮肥工業協會、中國磷肥工業協會、中國無機鹽行業協會鉀鹽行業分會、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等單位的有關嘉賓出席了此次會議。國家發改委經濟貿易司副司長劉小南在會議講話中充分肯定了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農資質量追溯體系的創舉,并希望認真試點,扎實推廣,促進放心農資下鄉為農服務。
楊建平指出,農資行業應用物聯網技術,建立農資質量追溯體系,有助于解決長期以來農資行業存在的“假冒偽劣屢禁不止、農資打假成本高、效果不佳,正規的流通企業品牌受損”等問題,對于規范農資流通秩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安全、保障農民利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他提出三點希望,一是希望供銷社系統成為農資質量追溯體系建設的主力軍,積極推動農資現代經營服務網絡建設。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占有我國農資市場67%的市場份額,數量上有絕對優勢,但是質量的可靠性和服務的先進性還遠遠不夠,供銷社不僅要在數量份額上成為我國農資流通的主渠道,更要在農資質量的可靠性、服務手段的先進性等方面成為行業排頭兵。二是希望技術專家和農資行業專家要精誠合作,盡快將技術成果應用到農資行業的實踐中去,堅決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應用技術成果,將“依靠人力事后打假”改變為“依靠科技事前放假”,有助于從源頭控制農資商品質量,方便農民放心使用。三是要加強與政府等有關部門的溝通和工作銜接,爭取各方支持,在供銷社系統的農資流通領域率先實現農資產品可識別、狀態可記錄、信息可查詢、去向可追蹤的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引領中國農資現代流通的發展潮流。
中國科學院物聯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甜春向與會代表匯報了農資物聯網技術成果,報告圍繞農資質量追溯及防偽系統建設、農資經營管理典型服務系統建設以及技術支撐系統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農資物聯網頂層設計的詳細闡述。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機械所常務副所長王儒敬引導參觀技術成果演示,向與會領導和代表分別演示了防偽方案、智能農資物流調度方案、智能農資服務方案等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江蘇蘇農農資連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農立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家示范企業在會議上做了有關經驗交流。
據了解,根據供銷總社與中科院去年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重點在農資物聯網整體技術解決方案、農資商品質量追溯技術標準、農資現代經營服務網絡云數據平臺、農資供應鏈商務智能系統、農資科技一體化服務系統、農資溯源智能化終端、化肥商業淡儲監管系統等7個應用領域開展技術合作。截至目前,雙方已聯合召開了技術專家與行業專家的對接會,建立了農資現代經營服務網絡體系頂層設計方案;正在實施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重點項目——“支撐農資核心業務的智能信息平臺研究與示范”項目,并已精心挑選肥料、農藥、種子等主要農資產品生產、經銷企業作為協議執行示范單位。
小貼士
物聯網:國際電信聯盟(ITU)于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最早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報告指出: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因特網主動進行信息交換。
現在的物聯網,指的是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如無線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種種裝置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在這個網絡中,所有的物品都與網絡連接在一起,系統可以自動、實時對物體進行識別、定位、追蹤、監控并觸發相應事件。“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
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